-
物种介绍 Introduction
中文名:胡兀鹫(hú wū jiù);
英文名:Bearded vulture;
学名:Gypaetus barbatus。
胡兀鹫,也叫大胡子雕、胡子雕、髭兀鹫、胡秃鹫,是胡兀鹫属中唯一的成员。栖息在海拔500~4000米山地裸岩地区。喜活动于开阔地区,象草原、冻原、高地和石楠荒地等处,也喜欢落脚于海边和内陆的岩石或悬崖之中。它们还会从高空把骨头丢下,然后再从地上取食那些骨头的碎片。它们也因为这种习惯而得到骨头压碎机(Bone Crusher)的名称。
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:无危(LC)
-
科学分类 Scientific classification
界: 动物界 Animalia
门: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
纲: 鸟纲 Aves
目: 隼形目 Falconiformes
科: 鹰科 Accipitridae
属: 胡兀鹫属 Gypaetus
种: 胡兀鹫 G. barbatus
(Linnaeus, 1758)
分布: 亚洲、欧洲、非洲
-
外形特征 Appearance feature
胡兀鹫身长95-125厘米,它们翼展约235-280厘米,它们的体重约5-7公斤。
胡兀鹫全身羽色大致为黑褐色。它的名字因吊在嘴下的黑色胡须而得。头和颈都不象秃鹫、兀鹫那样裸露,而具有锈白色的完整羽毛,眼睛周围有一圈又黑又长的眉状斑纹 - 黑色贯眼纹,向前延伸与颏部的须状羽相连好像戴了一副眼镜。
成年胡兀鹫上背、短的肩羽和内侧覆羽暗褐色,具皮黄色或白色羽轴纹,其余上体黑灰色或黑褐色,具白色羽轴纹。尾长、楔形,暗褐色或灰褐色。下体橙皮黄色到黄褐色,胸部橙黄色尤为鲜亮,有时下体为白色或乳白色,但明显的缀有棕色或红褐色,跗蹠被羽到趾或几乎到趾。
幼鸟主要为暗褐色,上体具淡色羽轴纹,头颈多为黑色,颏部有黑色“胡须”。通常到4~5年时才能具有和成鸟一样的羽毛,而在此之前下体逐年变淡,但直到变为成鸟前,下体一直没有棕色着染。
-
生态习性 Life habit
主要栖息在海拔500~4000米山地裸岩地区。在沟壑,高原和草原穿插的山脉间可见。在喜马拉雅山,可飞越超过8000米的最高峰。在非洲与亚洲的部分山地分布较广,但欧洲地区受到较大威胁。
胡兀鹫是飞行的能手,为了寻找食物,一天可以翱翔9~10个小时,飞行高度达7000米以上。需要时,它们也可以借助尾羽的活动和初级飞羽的微微转动,在离地面3~5米的高度,作快速的贴地面飞行。
胡兀鹫的食物相当特别,主要以裸骨为主。胡兀鹫的食管非常有弹性,因此它可以吞下整块巨大的骨头(大至牛脊椎骨)。如果骨头太大,胡兀鹫会叼着它飞至50至80米高然后让它落下,摔成可以吞咽的大小。骨髓是它们90%的食物来源。
胡兀鹫守着羊或羚羊的尸体。耐心等待,直到尸体软的部分已清理完毕,此时胡兀鹫会抓起属于自己的羊骨头,从50至100米高度跌落悬崖上的斜坡或岩石区,摔破这些骨头。它的喉咙宽70毫米,测量可以吞下直径高达35毫米至25厘米的整块骨头。在食物短缺的时候,它们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动物,甚至人类婴儿,或昆虫,海龟,蜥蜴。
胡兀鹫的视力很强,在视网膜的斑带区中央凹内的视觉细胞有150~200万个,大大高于人类在同样区域的20万个视觉细胞。因此,在相同的距离内,胡兀鹫比人类看到的物体要清晰得多。
虽然如此,由于地面的环境非常复杂,为了更顺利地发现尸体,它们也非常注意对乌鸦、鸢、豺、鬣狗等食尸动物的观察,而且还特别善于利用高原上最大的乌鸦-渡鸦。每当渡鸦发现食物而高声鸣叫时,胡兀鹫便飞过来争食,并将渡鸦挤到一旁,使其只能拾取一些肉屑充饥;而当渡鸦发现危险,一边鸣叫一边飞走时,胡兀鹫也赶快随之逃离。
-
地理分布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
-
生长繁殖 Growth and reproduction
胡兀鹫繁殖期2~5月。营巢于高山悬崖岩壁上大的缝隙和岩洞中。巢为盘状,内面稍凹,主要由枯枝构成,内放有枯草,细枝、棉花、废物碎片等。
每窝产卵通常2枚,第二只雏鸟会在第一只破壳一周之后出壳,并且要比第一只雏鸟小很多。这只小雏鸟实际上只是大雏鸟出现意外时的替补。在食物紧缺的情况下,小雏鸟有时会成为大雏鸟的充饥之物。
胡兀鹫之间常常会为争夺最好的筑巢位置而争斗,很多情况下胡兀鹫会承接金雕留下来的巢穴。
-
生存状况 Present situation
20世纪初胡兀鹫在欧洲的一些高山地区是比较常见的鸟,后来,当地人误认为它是为害畜牧业的害鸟而加以捕杀,导致其数量锐减。胡兀鹫在中国尚有一定的数量,主要栖息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,虽然在中国西部地区这种大型的猛禽还比较容易见到,但数量也在逐渐减少。